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街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人街。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西班牙生活通
| 西班牙特色中文词汇 | 的确很有趣 这里分享下 ▼ 红日: 刚到西班牙的时候,一位华商跟我讲:"明天是红日,公司关门,要去今天去!",当时没反应过来,后来一问才知道:节假日叫做红日!这回彻底记住了。而且老外是真的关门!
公司: 接着第一个,继续说说公司。
去公司买东西???原来老一代华人管超市、商场一类的购物场所叫公司!比如西班牙著名的购物场所El corte Inglés [英式裁剪] ,长期被称之为"英国公司",后来出国的年轻人多了,慢慢改称英国宫。
当然,人家自己的公号自命名为"英格列斯百货"——小编觉得逼格回归常态了~毕竟想要招徕中国主流消费群体,汉译的外国名字总是对的。叫翠花当然不如海伦娜。 区分:
这个有待商榷,有些人说是来自上海的方言,但群里几位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却各执一词。这个没办法追溯源头了~或者是"西班牙土生汉语",又或者来自中国的某个地方性词汇。反正在西班牙已经习惯听到这个了。不过,在小编的故乡,一般都叫做区,市区一类的。欢迎知道分子给留言科普一下。
住家: 这个一开始真没懂,我们那里叫"单元房",现在叫"公寓",中国各地叫什么的都有。住家这个词到底在西班牙创造的还是来自中国某地的方言,就不得而知了。反正住家就是指代你在西班牙住的地方。
住家证明: 住家证明——啥意思呢?就是你住的地方,带着租住的合同或者自己的房子带着证明去所在街区的政府办公厅办理一份居住证明(类似中国人的户口、暂住证等一类证件),这个东东对于打工者、留学生都是需要的,毕竟有些人在待了几年之后需要办理居留,这个东西是个有效的时间证明。当然,和很多"中国特色一样",可以成为产业——比如有人急需,有人就会卖,好在现在已经砸价到最低50欧元一份了。
融入:
这个词很中性,但在西班牙华人社会,一般有2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西班牙各大华文媒体喜欢发表类似评论员的文章来评价或教导华人该如何融入当地社会。
第二层意思:无论职业和身份如何,如果一个人在没有已经获取西班牙合法外国人卡的前提下,想申请西班牙的外国人卡,必须获取一份证明,这份证明被称之为"融入报告"
律师楼都懂,问律师楼吧。
打caja:
汉语普通话发音"Dǎ gā hā",很简单,Caja是柜台、箱子、收银台等汉语词汇的一次西班牙语词汇的笼统概称。所谓"打Caja",在汉语就是收银员。
纸头: 这个很重要,不是废纸的意思。也不是纸片的意思。
就是你在西班牙,各种和你生活息息相关的政府、商业机构、社区机构印有你名字及身份信息的重要证件。
统称"纸头",在中国大多数地方称之为文件。
比如在中国我们出去办事叫:我们去做一份文件。
在西班牙部分华人圈子里叫做:我们去拉一份纸头。
当然,这个是使用习惯的问题,比如在小编中国的故乡,一对恋人去结婚,我们会说:去民政局注册。但有些地方则叫做:去扯个证。
油锅:
就是一口锅里有油的锅——这当然是正确的。不过引申义则是一种职业:中餐馆有一项厨工专项负责管理和烹调油锅的食材,简称油锅工、油锅或炸油锅。此外,除了大厨。二厨、三厨、三厨带洗碗等词汇,也是颇具西班牙华人特色的。
陪看病 这个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早期很多华人西班牙语很差,听说读写都不行,于是西班牙语好的人看到了商机,愿意陪同这类同胞在生病的时候去医院就诊。可以理解,医疗毕竟是很专业的领域,有西班牙语好的同胞相陪自然是很放心的。
现在,西班牙语很好已经稀松平常了。谁还不会看病呢,是吧!
卖散:
我2006年夏天第一次听到这个词,当时在马德里市中心的Plaza de España,和朋友去乘地铁,朋友说:"这几天地铁口卖散的大姐怎么不来了?是不是找到工作了?"我不解:"又没下雨,怎么可能有中国人偷着卖伞!"
风马牛不相及。
实际上,卖散的全称为"没有政府授权的人在街头巷尾随意出售散货"。所谓散货,可能是:小玩具、小挂件、食品、啤酒。2010年之前,在马德里市中心餐饮及娱乐场所集中的地区,卖散高手月收入2000欧元是可以的。
当然,这和网游打怪升级赚钱有异曲同工之妙:各种抢地盘、躲BOSS(警察)是升级赚钱必修之功课。
管道:
2007年,我进入报社做记者,从那时起开始接触不同的华人,一次去采访,遇到一位40来岁的老兄,问其职业:管道。
顿时以为:哦,国内公派过来项目合作搞基建。为啥是这样的即刻反应呢?因为小编的一位同学的父亲在中海油工作,常年在外国出差,每次去他家问:伯父又出去了?答曰:嗯,埃塞俄比亚修管道去了。
但转念一想觉得不对:西班牙又不是非洲,人家的基建难道需要中国吗?
后来才知道,从事仓储业的华商基本上都有规模不小的仓储空间,为了便于管理,仓库里的每一条通道两侧的货物,其理货等相关工作交给一名仓储工来管理。这项职业叫做"管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