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操作将在您下回登录时自动记录您的这次国家选择。如需重新切换,可通过切换国家完成。
查看: 2208|回复: 1

[史海典故] 老子遗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25 16:2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街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人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意象·导师(4)老子[color=rgba(0, 0, 0, 0.3)]西山 [url=]西山心理工作室[/url] [color=rgba(0, 0, 0, 0.3)]2月19日
——易经心理学互联网交流群微课第70次
主 讲:颜 浩(西山)
录音整理:辰悦
2019.2.13
在今天,对于我们普罗大众来说,老子已经是一个神仙一样的存在了。在《列仙传》这本书里面,对老子是这样介绍的: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陈人也。大概是生于陈国,生于殷。生于殷这就是一个很蹊跷的地方。殷是一个地名啊,还是一个朝代呢?如果从常识来讲,我们讲是地名。但是貌似《列仙传》,这个仙人的寿命都比较长,那我们也可以,尤其是说到他的那个老师,是商容,是商纣王时期的一位博学人士。那么生活在东周的这个老子,假如说要拜商纣王时期的商容为师的话,那如果不是商容有长达300多年的寿命,那就是老子有长达300多年的寿命喽。
老子一开始的时候是周朝的柱下史,就是史官的一种。介绍他这么说:好养精气,贵接而不施,转为守藏史。就是他后来的官职变成守藏史,就是专门看守皇家图书馆吧,就是皇家图书馆的管理员。积八十余年,也就是说,在这个职位上他干了八十多年。《史记》里面的说,200余年时成为隐君子,就是他到200多岁的时候吧,被称为是一个隐士,兼君子,叫隐君子。他死了以后,被称为聃。史书还提到,孔子到周朝廷游学的时候去拜见老子,知道他是圣人,执弟子之礼。后来周德衰,也就是说到了东周的时候,周王朝的权威衰退了,诸侯王都比较强大,老子就乘青牛车,入大秦,过大散关,或者是函谷关,有两个不同的说法。过关的时候,有个关令叫尹喜,迎接并招待他,并且勉强他给时代留一点文字。于是感于尹喜的真诚,老子就写了《道德经》上下两卷。这是老子迄今为止唯一的著作,除此之外,老子没有任何别的著作了,所以《道德经》另外一个名字也叫《老子》。老子写完这个《道德经》以后就杳然西去,下落不明,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的念想,为后代人留下了一个巨大的谜。当然也有别的说法,就是尹喜后来就追随老子,并且陪伴老子在大概是今天的甘肃等地吧,度过了最后的修行时光,然后老子驾鹤西去。尹喜一直陪伴到他人生的终点,这是另外一个说法。
尹喜也是一个在道教的史上很有地位的人,作为老子的学生之前,其实尹喜本人最初的时候也是一位很有才华的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通《易经》。在周康王的时候,尹喜是巨大夫,后来成为东宫宾友。他自己结草为楼,仰观天象。有一天,看见东方出现紫气,紫气东来,或者是东方紫气西迈,这个是天文显瑞,所以他判断应该有圣人要度关而西,就是通过函谷关往西,就向周王请求自己去当函谷关令。他上任不久就在函谷关迎接到了老子,并且拜他为师。尹喜就是通过老子的《道德经》来得道,并且学成的。在今天的天水市东伯阳渠,在元代的时候就建有老子和尹喜的道观。祭祀老子的道观称柏林观,又有讲经台。然后还有一些其他的古迹,比如说山后十余里有尹道寺,称为“尹喜故里”,其殿前有一副对联,上面写着:“华章九篇入百子,经文五千诵道德。”这个是对尹喜的工作的一个评价,因为尹喜有九篇合成《关尹子》,是列入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里面的。
传说老子年轻的时候是一个非常好学,喜欢安静地思考的人。他的知识非常的渊博,他的老师就是那个伟大的商容先生。老子经常会刨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困惑,经常仰观星辰,以至于彻夜不眠。所以商容感觉到“我这点学问已经不够教这个弟子了”,于是就推荐老子到周朝的都城去深造。老子入周朝以后,就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于是学业大有长进。然后博士就推荐他到守藏室去工作。守藏室是一个文化宝地啊,可以说里面的经典汗牛充栋,无所不有。哎呀,这种描述可真是让人艳羡,就是在周朝的时候,一个守藏室就用汗牛充栋来描写,那这些经典恐怕大部分后来都被秦始皇烧掉了。《道德经》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它是除了《圣经》之外被业界以外国文字发布最多的一个文化名著。
关于商容,在《高士传》里边有一段记载。商容曾经张开自己的嘴巴问老子:“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说:“在。”“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没有了。”“那你知道是为什么吗?”老子说:“是不是刚强的就最终会失去,而柔弱的就会存下来呢?”商容说:“哇,你明白天下事情的道理啦!”老子的思想确实是贵柔尚弱的。老子的《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中国文化史有阴阳互补的两个部分,通常来讲,阳性的部分就是儒家的文化,阴性的部分就是道家的文化。那么道家的文化源自于《道德经》,儒家的文化可能源自于《论语》、四书五经等等,两家共宗《易经》。这两股文化恰恰是中华文明的一表一里,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续到今天,经历上下五千年并没有消失,恐怕这两个方面的相辅相成的作用是很重要的。道家文化就使得中华文明绵绵不绝,它遵循了一个天地大道的规律,避让求存,以坤道厚德载物,所以绵绵不绝;儒家文化可以使这个中华文明不断地推陈出新,经历任何的灾难、灾变或者异常事件以后,都能够重新起死回生。儒家文化的重点是经时济世,而道家文化的重点是守藏延续,这个是它们的功能吧,这两个功能恰恰正好是互补的。后来五胡乱华时期又引进了佛家文化,具有麻痹超越痛苦的功能,对于文明延续也有帮助。
我们对《道德经》的解读,现在也可以说是百家百言啊,解读的版本非常的多,当然有大同,有小异,有一些分歧。可能最早对《道德经》的解读比较被广泛认可的就是三国魏的那个王弼,一个短命的天才易学家,他对《道德经》的解读可能是比较被认可的。近现代解读的人很多了,各有千秋。之所以《道德经》会有这么多不同的声音来解读它,可能因为有不同的立场、视角吧。比如说现在可能有的人站在马克思主义的这个角度来解读《道德经》;有的人从黑格尔的辩证法的角度来解读它;也的人站在什么其他的哲学角度。其实站在某一个哲学角度来解读《道德经》的时候,就难免会有削足适履的现象。我们要解读《道德经》,我觉得还是要回归到《道德经》本身,回归到中华民族的这个古老的哲学源头,或者说用《易经》的这个视角来解读《道德经》恐怕会更妥当一些,因为它们两者之间的渊源是极为密切的。关于这方面的工作,我想可能等过一段时间以后,稍微有点空了,我们会来做一些试探。已经有很多前人做过这个工作了,我们会在前人的工作上去做进一步的发扬光大。但是前人在解读《道德经》的过程中间,给我们后辈的人造成了一些误解,那恐怕也是需要厘清的。比如说有一个最大的误解就是说:道家文化是消极避世的,老子的《道德经》就是教人怎么样消极避世的。这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误解,关于这一点,我在咱们今天这个讲座的末尾的时候,再结合一部电影来谈一谈。
说一说道和德。从《易经》的这个角度看,道,宇宙的规律和法则,天道,德,就是这个现实世界,地德。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依据天地大道来塑造形成,所以道通常就是配乾卦,德配坤卦,乾始坤终,天道地德。在古老文化的大背景里面,我想《道德经》的这个道和德也应该倾向于从这个角度——天道地德——来解释它。这个天道地德,就像我们刚刚在《易经》基础课讲过的那个64卦方圆图一样,这个圆图代表的是周流不息的道,而方图代表的是单向发展的德。所以有一个古老的哲学观点叫天圆地方嘛,天圆地方,其实讲的就是天道的周流不息,和地德的中规中矩,或者是地德的规律性和规定性吧,相对的稳定性、无限的发展性等等。
老子说的道,祂集中反映在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垓,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然后进一步阐述:“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就是专门说这个道,当然在其他的各章,也零零碎碎谈到了对道的一些刻画和描述。只能说是描述了,因为那个时候可能没有严谨的、科学的方法去做严格周全的定义。我们今天知道什么概念,我们常常需要有一个定义,但是那个时候没有定义,只有描述。描述的时候,祂就要借用一些象征,一些借代,而我们的世界是物质世界,所以我们只能用物来借代,叫“有物混成”。那是用物来借代,结果“有物混成”这句话就被现在唯物主义者解释为这个道就是唯物主义的,是物质性的,呵呵,这个就显然是把象征当真相了,这就不用理它了。这个“有物混成”的物不是指具体的物质,因为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所以我们借物来指称祂而已,其实祂不是物,勉强说是事,对吧?那么不管怎么样,就是说祂是一个原型,那我们需要一个原型意象吧,那就用事物作为原型意象。“有物混成”,祂是一个浑成一团的、混混沌沌的东西。“先天地生”,在天地之前,祂就已经存在了。“寂兮寥兮”,那是祂孤独的一种状态,是吧,因为在天地未开辟之前,只有祂嘛,只有这个东西。然后“独立而不垓”,就是说,祂是一个独立的,但是祂也不是一个稳定的东西。这个“垓”,土字旁加一个亥,它也是用一个后来的词来象征过去的一个东西。土字旁边一个亥,它代表的是那个比较稳定的事物。“独立而不垓”,就是说祂是一个不稳定的、动态的,然后祂是独立的。祂“可以为天地母”,那么也就是说,从祂这,天地可以生出来。
“吾未知其名”,是说我真的是不知道祂叫什么名字,因为祂完全超越了我们的认知啊。但是怎么样称呼祂呢?我们就称之为道。为什么要称之为道,用道来象征祂呢?因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边,道路是引导我们前进的,也是承载我们所有的行动的这样一种事物,所以我们用现实中的道来指称、代表那个“有物混成”的天地大道。所以叫“字之曰道”,“字”是记录,也就是说我们把它记成“道”,但是祂没办法命名。你说我命名为道,那没有意义,如果你强行要我为之命名的话,怎么办呢?就命名为“大”,这个“大”是最大的大,实际上就是“太”,就是最初的那个唯一,祂是从这个“太”来开始的。然后“大曰逝”,“逝”是流逝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个东西啊,祂是流逝的,会展开。然后“逝曰远”,是代表祂是一个极其漫长的,极其辽远的这样一个时间的概念。“远曰反”是指祂的循环性,从远里面又有返,就是祂是周流不息的,循环的。这就像邵雍的那个64卦方圆图的圆图,是吧?祂是一个循环的,周流不息的东西。
接着“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这个就要解释一下。这个道就是最初的唯一,祂是大的;祂生出来的天,是大的,地是大的;然后在天地之间,那个王也是大的。这个王是什么意思呢?王实际上是通天地。如果你把“王”解释为君王,那这就是一个很勉强的解释,虽然说跟我们的现实经验是一致的,现实经验里边君王是最大的,在人群中。哲学上,我们要追根溯源,不能简单地把这个“王”解释为君王,要知道,这个“王”的起点,最初就是那个沟通天地者,实际上是大巫师。那这个沟通天地的大巫师引申为什么呢?引申为我们的意识,就是人类的精神意识,祂是大的,因为祂沟通天地。天是天道,地是地德,或者说天就是刚健不息的天道,然后地就是大地上的万物,非常繁荣兴旺的格局。沟通天地的,就是我们的意识,在天地之间进行连接,去通过思考啊,记忆啊,认知啊等这些方式,把这个天地、宇宙都连接起来。所以这个王实际上是指意识。那么在域中有四大,其实就是四个本源,这四个本源恰好也就是最古老的四大元素的另外一种身份识别吧。这个“道大”能够源源不断润下成德,是水相的。然后那个“天大”,轻清上扬,祂是风相的吧,祂蕴含原型信息,是以阳性的带动阴性的,去升腾发展变化,阳动阴随,阳是动的,阴是静的,所以祂像风一样,风在天上,所以“天大”相当于是风相的。然后重浊下降,“地大”当然是土相的,相当于是现实、事实、基本面、世界等等。然后王呢,在这里边就是火相的,祂是意识能力,是一种改变、变化的能力,因为通过这个意识,我们像火一样去运用燃料,去照亮世界,去改变、改造世界,去导致一些变化等等。所以这是四个最基本的“大”。“而王居其一焉”就是说我们的这个意识能力是其中之一,那这个意识能力当然是属于人的。人法地,是人以地为法。人以地为法,为什么呢?因为人生活在这个大地上,人在物质世界里边,在一些被规定了的,相对稳定的事物里面,所以人法地。地法天,就是地以天为法,就是地德肯定是受制于天道,是根据天道的这个法则来形成的。然后天法道,就是这个天,我们所呼吸期间的这个宇宙,也是依据道,依据最初的那个唯一来的,所以天法道。而道法自然,自然就是一个更加广泛的,泛泛的概念了,也就是说,祂其实就是道本身,只不过祂是换一个不同的视角来看待的,就是自然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波澜壮阔的一个过程,祂是道本身。但是道法自然的道,讲的是一个具有方向性的,生成天地的那个道,所以祂肯定是以自然为法的。这只是换一个不同的视角,而实际上是一体两面,就是道与自然,一体两面。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一些哲学家把这个道解释为先天一气,混元无极,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等等,称祂为自然的始祖,万数的大宗,是宇宙万物的源头和根本。从道法自然这一点来讲,我们就可以理解道是怎么一回事了。那么这样一种道会是什么样的特点呢?祂能够生天地的话,祂肯定有天地、阴阳这两种禀赋,而祂最根本的禀赋呢,其实是谦和、柔弱、淳朴,有时是淡薄的,但绵绵不绝,用之不勤(竭)。老子所主张的其实是这样一种阴性的一面,并且由此推开了,在各个层面上都会体现出一种阴柔的特色。像商容嘴巴里的那个舌头一样,是因为它柔,所以它还在,那个刚的牙却已经掉光了。所以他讲的道主要是从柔的那一面来讲的。儒家则相反,偏重阳刚的一面。
从今天的角度来理解,为什么老子讲的道是如此的柔,如此的弱,如此的清净、谦让?这个也要看时代背景的。老子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恰恰是生产力得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一个解放,就是铁制工具的冶炼,取代青铜,然后农业技术的改良等等,带来了春秋战国时期人口的一个爆发。严格意义上应该不是第一次,第一次应该是农业文明的出现,但那更加古老的事情了,史前,没有记录,至少离我们比较近一点的一次人口大爆发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这种人口爆发以及经济上的一种爆炸性的增长带来了很多的现实问题,比如说对于资源的剧烈的竞争,对于土地呀、权利呀、财富啊,这方面的竞争变得前所未有的酷烈。比如说《老子出关》的这个电影,它就设定了一个背景,就是周朝的两个王子争权。那个电影一开始的时候,是大王子去找到老子,希望老子能够指导他,帮助他在这个王位争夺中胜出,因为他是天然的继承人。按道理他应该顺理成章地继承这个王位,但是他的一个弟弟不服,举兵攻打他。在这电影里面,我们看到老子就是一味地在给这个大王子灌输,让他像水一样柔,这样一种观念。这个观念显然实际上是无效的,就像远水难解近渴,最终这个大王子完全失败了。当然了,大王子也不可能完全去遵循老子的这个教诲,如果真地完全遵循老子的教诲,未必不能够生存下去,也许是一条生存之路——但是也很难说,这个很难保证的。比如大王子说,那我就放弃王位,去做一个普通的老百姓,甚至我就出家了,就跟着老子骑着一个青牛或者驴子也往西边出关去了,恐怕这个小王子都不会放过他,因为不信任。电影里老子对于大王子情感上的牵挂是有的,也一直试图去规劝和帮助这个大王子,但始终没有帮助大王子去夺回他的王位,去匡扶一个“正义”。他对这个大王子的指导,最终是归于失败。当然归于失败以后,老子似乎也没有任何一点内疚,我不知道这个电影是怎么编剧的,当然,他把老子设计为一个非常达观到了薄情寡义的圣人也行吧,但是总之,这个电影被称为烂片是有一定道理的。
关于德,在第38章里边有对于德的一段描述,叫“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段文字里的“德”是源自于地德的德,但是它已经不是地德的德了,它已经变成人际关系、人类社会里面的德了。所以这个德就狭隘了,它描述的是人际,不是那个广阔的地德。我们就局限于人际的德来看的话,老子的这段话也是至理名言。他实际讲到的我们的社会发展是每况愈下的。可能最初的时候,我们还能够以德作为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或者协调力量。但是这个德不行以后呢,那就用仁吧,将心比心,以仁为德。那么仁也不行了,没仁,没人愿意体谅别人了,那就讲义吧,就是对别人负有责任。若连义都不行了,连责任都不愿意承担了,怎么办呢?那就最起码要讲个礼吧,人与人之间以礼相待吧。最后连礼也不行了怎么办呢?那就恐怕是要争斗了,那就看谁更勇了,谁更有力量了,这个世界就变得比较难看了。可以说我们这个人类的历史,或者说我们这个文明史吧,确实也经历了每况愈下的这样一种发展。所以人世间事情啊,它也没有逃脱热力学第三定律——熵增的这样一个规律性。古老的道德境界都在丧失,然后现在可能最终是要靠法律来维持这个世界的秩序了。所以在古时候讲道德,那是正而八经的事,是讲道德;如果在今天再片面地或一味地讲道德的话,那基本上就是在忽悠人了。今天必须是讲法律,用法律来平衡利益,就是宪/政和法/治,才是维系现代社会的最基本的纲常。如果试图以所谓的道德来维系现代社会的话,那如果不是忽悠,也是幼稚。只有在宪/政法/治的基础上,礼、义、仁、德才会逐渐恢复滋长起来。
前面我提到老子的道是水相的,四大里边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这个道是水相的,其实这个跟老子的思想确实也是很吻合的。老子就是经常用水来喻这个道,叫“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在第八章里面,就提到了对道的这样一段描述。电影《老子出关》,确实是用心努力地做了一部烂片啊。我们也看到了老子一直试图用水的这个德,水的这个样子,来塑造一种性情吧。或者是,得道者的性情应该像水一样。这是老子的一种倡导,他自己也是这么实践的,确实也是像水一样谦柔,但是又能攻坚拔锐——但需要假以时日,急不得。道还有跟水相对应的另外一种比喻就是婴儿。第10章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然后第20章的提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第28章提到“复归于婴儿”等等。这个婴儿也是对道的另外一种模拟。因为婴儿在人生的初级阶段,当然也是水相的。对道的第三个比喻,就是玄牝。“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那么这个讲的是道的生生不息,讲道的阴性一面,用玄牝嘛,女性生殖器,当然是阴性的一面,生生不息的一面。今后我们有时间了,再把这个问题再展开来,细细地来讨论他们。
回到《老子出关》这部电影,我看了这个电影,我觉得它提出一个问题,就是“一个避世者,一个想要避世的人,事到临头的时候,该怎么办?”这里边我看很多网友们打出了漂移字幕“多管闲事……”,是说老子去阻止那些扰民的官兵,并且救下了歌女。其实也是啊,事到临头的时候,你该出手,还得出手,还得运用自己的人格和影响力去参与一些世界上的事物,这个时候是有为的,他不是无为的。这其实提出一个问题就是:你一心避世的人,事到临头你能躲开吗?那么它更深一步的问题就是“怎么样看待道家的避世”。
我认为道家的避世不是消极避世,而是积极避世。崇尚道家思想的人,按照这个像水一样的道的禀赋,主动地选择避开尘世的种种事物,专注于自己的清修、养生等等,这种避世是一个积极的避世,他不消极。如果为了躲开世界上的一些杂事、事物,碰到了困难的时候绕道走,然后再去避世的话,那才叫消极避世。这是两种不同的前提。消极避世是被动的、被迫的,就是你没办法在现实生活中去发挥了,那你就避世吧,那叫消极避世。如果你完全可以在现实的生活中去发挥,但是你主动选择避世,然后你避世之后吧,依然对这个世界产生了一些影响,那就是积极的避世,而道家一直是积极避世的,他从来没有消极避世过,我是讲真正的道家啊。比如说丘处机,是吧,他影响到了成吉思汗;王重阳也对后代中华文明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葛洪,那个《抱朴子》的作者,也是一个影响到我们中华文明的大道士;再说到陈抟,以睡觉出名,却也甚至要带上年轻人下山打架去,等等。总之就是历史上的这些名人大道士,他们都不是消极避世者,是积极避世者。这跟一些人活不下去了,万念俱灰,遁入空门去求道或者躲到道观里去苟活是两回事。
好,今天我们就聊到这儿,欢迎大家再进一步地交流。今天我要说的就这些了。各位晚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25 16:46: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这标题够响,我还以为你要留下什么响亮的遗言


来自: 华人街iPhone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华人街

法国公司:Sinocom sarl
地址:47 Rue de Turbigo,
75003 Paris,France
联系电话:(0033)-(0)144610523
意大利分公司:Sinocom Italia Srl
地址:Via Niccolini 29,
20154 Milano, Italia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扫描苹果APP

扫描安卓APP

QQ|Archiver|手机版|华人街 huarenjie.com

GMT+1, 2024-11-27 01:42 , Processed in 0.057718 second(s), Total 7, Slave 5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管理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