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操作将在您下回登录时自动记录您的这次国家选择。如需重新切换,可通过切换国家完成。
查看: 2021|回复: 0

照顾者,人人都是,人人都被人照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8 18: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街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人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意象·人格面具(2)照顾者
时间:2019-07-04  点击:


——易经心理学互联网交流群微课第89次
主 讲:颜 浩(西山)
录音整理:清浅
2019.7.3


    咱们今天讲一讲照顾者。照顾者一般的定义可能就是承担他人的饮食起居活动的人,包括便利,生活的便利,实际上相当于提供一些自由,然后还有成长、发育、安全和福祉。所以看这些内容我们就能想起来,祂应该是母亲原型的功能,所以照顾者原型,是母亲原型的延伸。人作为社会生物,其实人人都有照顾者和被照顾者的两面。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人们在幼年、老去、疾病、受限制的时候,是需要被照顾的。幼年的时候,很多的事情不会自理,需要被喂养,换洗尿布、衣服,甚至洗澡等等;一个人老了也会失去很多自理的能力,视听等出现衰退,也会需要有人服侍;生病的人有的严重到躺倒了,那就需要有人端屎端尿,以及喂养;一些受到限制的人,可能也会需要被照顾。坐牢了,要有人送牢饭;困在某个地方了,比如说洪水肆虐,一些人被困在水中孤岛,那可能就需要被空投物资,等等。人类的这种照顾行为可以延伸到人类之外,比如说我们会养花,照顾小动物,维修保养机器,甚至于编辑、修改文章,这多少都带有照顾的成分。
    照顾者原型,也会塑造成为我们的人格面具,通常认同照顾者原型的影响会使我们显得亲和温暖、善解人意。在个性上,可能会是一个温和细致的、无微不至的,甚至有一些自我牺牲精神的人,给人一种厚德载物的感觉。照顾者人格面具,可能有的时候功能良好,有的时候功能不良,或者总体来讲是良性的或不太好。良好、良性是什么模样?不好、功能不良,又会怎样?
    一、良性的照顾者人格面具
    有三个层次:1、这个人通常是自发地、愉悦地扮演好照顾者的角色;2、甚至他自身就拥有成为一个很好的照顾者的潜质;3、或者他实现这种潜质,他的潜能冲动会带领他逐渐地、一步一步地成为一个优秀的、出色的照顾者。
    这就要提到一个典型,就是伟大的南丁格尔女士。弗罗伦萨·南丁格尔,她是出生于英国上流社会家庭的一位小姐。年轻的时候,她过着十分优裕的上流社会的生活,家里有仆人照顾她,她生活的内容主要就是参加舞会、沙龙聚会,交往的对象都是一些贵族、名媛淑女。但是南丁格尔却对这种生活感到无聊和空虚,她觉得自己的生命应该从事一些更加有意义的事情。她平时会有一些在她的一些姐妹们看起来比较怪癖的行为,比如说,收留流浪的小动物,帮它们包扎伤口等等。一天,她做了一个决定,要成为一个护士。要知道,在她那个时代,从事护士这个职业的都是贫苦的、下层的女孩,尤其在战争时期,护士是很危险的,必须要跟随军队奔赴战场。南丁格尔冲破了家庭的阻挠,仍然坚持去当了一名普通的护士,并且在克里米亚野战医院工作期间,被称为“克里米亚的天使”。她经常在夜里边提灯巡视病房,被战士们、伤病员们称为“the lady with a lump——提灯女士”。南丁格尔把地位低微的护士塑造成为崇高的象征,从那以后,护士成为令人尊敬的职业。
    良性的照顾者人格面具,通常表现为第一种情况是适合以照顾者作为自己的职业和社会角色。这样的照顾者是处于合约中的。比如说职业保姆,在香港、东南亚等地有大量的菲律宾女佣,她们所从事的工作就是职业保姆和家庭清洁工等等。医院的护工、护士们,饭店的侍者,私人按摩师,美容师,搓澡工,等等,从事照顾他人工作的人,老年看护等等。如果不具有潜质,生活所迫从事这个职业,那就很磨损自己的生命了。
    第二种情况,是日常自发地、有节制地去照顾别人。比如说,我们在公交车上给年老和怀孕的妇女让个座,在过马路的时候帮助那些行动不便的人,做一些随手就可以做的、不费力的一些事情去帮助别人。作为人格面具的这个照顾者和自我之间的关系,是处于相对和谐的状态的。当这种和谐被打破的时候,照顾者就会感受到压力。有的时候可能就是照顾者角色对自我资源的索取过多,自我对这个角色产生了抗拒。比如说时间超长的照顾性的活动,过于繁重的照顾任务,都可能会使得我们感受到压力。但在一般可控的范围内,这种压力也可以视为锤炼照顾者面具的动力。一般来讲,我们也会尽可能地、积极地处理好这种关系,让自己劳逸结合,尽量提高工作的效率,多跟人合作等等。下面要谈一谈
    二、照顾者人格面具非良性的情况
    照顾者这个人格面具如果非良性的,它通常的第一种情况是照顾者原型的附体,第二种情况就是对照顾者原型附体的抵抗。表现为当通常自我还算比较有力的时候,这个不良的照顾者面具就会使得我们多唠叨、抱怨,过于精细,在别人看来具有某种控制欲。如果自我发育不良,或者被长时间地压抑和弱化,那也许这个照顾者原型在我们身上的表现会使得我们经常要处于一种讨好别人的位置,并且除了干照顾这种活儿,也不会干别的。
    所谓照顾者附体指的是该原型深度掌管了自我。我们知道自我是人最大的情结,自我的形成是我们与境遇持续互动共同塑造的。我们内在的照顾者人格是镜映我们的照顾者的结果,母亲、保姆、管家和其他人都可能影响到我们,可能是虐待的、匮乏的、不完善的、刚刚好的、温暖的、宠溺的。我们由此学习照顾他人,可能从照顾洋娃娃、小动物、弟弟妹妹开始积累正负两面的经验。良性正向的回馈到激发出照顾者潜能成为优秀的照顾者为止(例如南丁格尔)。如果对此上瘾,那么物极必反,就是主动允许原型附体了。早年被虐待和宠溺比较容易导致照顾者上瘾,但并非必然。其他原型影响和参与到经验积累中去,可能改变走向。即一个有创伤的孩子仍然可能成长为一个恰如其分的照顾者,或者反之,一个温暖中长大的孩子却成了变态的照顾者。有时,境遇强迫个体成为照顾者,也是原型附体的另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会激起个体的强烈抗拒。但在主动允许原型附体的情形下,个体也会有抵抗。无论主动还是被动,抵抗常常会以无意识的形式展开。
    照顾者附体的第一种症状是,凡事都以照顾者的面貌出现,让人躲不胜躲,防不胜防。这种照顾带有虐人的成分。比如说,在别人并不需要照顾的时候给他嘘寒问暖;在别人能够处理的一些小事情上也越俎代庖;整天围着别人转,让别人感到厌烦;跟人交流的时候总是给出一些建议和指导,指导人们该怎样做才最好,别人不爱听就不乐意并施加压力等等。不过有时候照顾一个倔强的孩子也会被反弹,这要注意区别。
    照顾者附体的第二种症状呢,是刻板的、强行的照顾,甚至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某种欲望、私利而去照顾他人。海派清口周立波讲过一个笑话,讲小孩学雷锋。一些小孩子学雷锋,到了马路边,看到一个老人在马路边边貌似不敢过马路,得得得,把人扶过去。结果老人说:不对呀,我不是要到这边来呀。然后孩子给得得得再扶回来。老人不知所措的时候,下一个少年经过,一看老人,是不是要过马路,得得得又给他扶过去。然后这个老人就被无数次地在这个马路两边扶来扶去,弄得老人非常的困扰和恐惧。当然这是一个笑话,这种事情很少能真正地发生。
    然而,有一个强行的照顾的案例,却令人感到非常的心寒。在2015年,美国发生了一起少女杀害母亲的案子。有一位日常坐轮椅的,名叫吉普赛的女孩杀死了他的母亲克劳迪尼亚。这位母亲在很多年一直给别人一种印象,她是一个慈母,她一直在照顾因为生病行动不便的吉普赛。但实际上吉普赛这一辈子,可以说是毁在了母亲手里。从小母亲就宣称她有白血病、癫痫、肌肉萎缩症等等,总之,各种各样的歪门邪道的疾病,只要她能够想出来可以用来限制孩子的都能用上。她把孩子放在轮椅里边,让孩子缺乏锻炼和活动,她显得矮小、柔弱,脸色苍白。她吃东西,母亲就用食管来喂她。还经常带她去医院治疗。这位母亲除了这样过度地照顾女儿外,还在人前哭诉自己是被酒鬼丈夫抛弃的,抚养生病的女儿如何辛苦,以博取同情,甚至去参加一些基金会的演讲,得到名人的捐款,甚至还得到了一栋房子。实际上,克劳迪尼亚的女儿在家里边完全不需要用轮椅,她可以站起来走动,她的头发是被她母亲强行剃掉的;她的牙齿脱落,是因为长年的过度的药物副作用造成;造成她营养不良的,是因为只能通过食管喂饭。可以说母亲一手制造了吉普赛的囚徒生活。有医生检查中发现了问题,但是碍于舆论的力量,却没有能够及时地拆穿克劳迪尼亚的谎言。在这种强大的社会压力和家庭压力下,吉普赛只能配合。但是她慢慢地也弄明白了一切,她不敢向外揭发真相,因为在社交场合说错话,回到家会遭到妈妈的毒打。母亲克劳迪尼亚满足于自己所创造的谎言世界,也满足于对女儿的控制和榨取,但是她没有想到的是,女儿通过网络认识了一位名叫保罗的23岁的男子,经常会趁着母亲熟睡的时候,让保罗偷偷地溜进屋约会。相处三年之后,她和保罗密谋,杀死了克劳迪尼亚。这真是一个鱼死网破的悲剧啊!过度的虐待性的照顾真是害人不浅,害人害己。照顾者捏造或诱发被照顾者的身心疾病,在学术上被称为“代理性佯病症”,这是来自照顾者的一种最复杂也最致命的的虐待。
    照顾者附体的第三种症状,这种照顾者人格面具的不良,有一个重要的内容是,他不会照顾自己。过度照顾别人,却不会照顾自己。不会照顾自己有两种:一种是拒绝成为那个被照顾者:或许被照顾意味着自己是弱者,或许觉得自己不配被照顾,如果对自己好会激发起很大的内疚感。第二种是没有能力做良好的照顾者,自然无法照顾自己。
    除了上述照顾者原型附体现象以外,对附体现象的抵抗同样也会形成照顾者人格面具不良的症状表现。这种抵抗表现大概也有三种。
    第一种是去照顾别人的时候出错,经常出错,捅漏子,甚至伤到被照顾者。究其原因呢,其实是一方面他努力要做好照顾工作,但是他的自我其实在挣扎,他对这种挣扎因为自我压抑而毫无意识,所以就会出错,就会捅漏子。网上曾经有个法律纠纷案,保姆做清洁失手打碎了主人家价值昂贵的古董花瓶,就很典型。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失去她的孩子就属于这种情况,她已经是一个被她的“吃人的”境遇压榨到疲惫不堪的女人,难以胜任母亲的重负了。
    第二种情况是他在坚持作为一个照顾者,但是他的效率极低,经常是看上去不停地在忙,一刻也没有闲过,但就是费时间不出活儿,没有符合期待的效果。实际上,无意识里边是在拖延自己持续成为照顾者角色的时间,有可能的另一面是他做不了别的。比如电影《疯狂动物城》中车管所办事员,那只名叫“闪电”的树懒,就是很多自以为还算敬业的公务员的象征。他喜欢加班,下了班就倍觉无聊了。
    第三种情况是有意识的,根本不喜欢自己的照顾者角色,要么是自我觉醒了要摆脱附体争取自己更多的其他角色体验和权益,要么是这个照顾者角色是被迫担当的。照顾者可能罢工离职,甚至攻击虐待侵害被照顾对象。著名的杭州保姆纵火案便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有些公务人员喜欢找借口刁难办事的百姓,与那位纵火保姆相比算是轻微症状了。往往在这种情况,他作为一个照顾者,他感到自卑,为自己的身份角色感到自卑。这种情况是有意识的,他意识到自己不幸成为了一个照顾者,他从不认同照顾者是一种高尚的身份。他想要从照顾者这个角色里边出来,但是又出不来,他被这个角色牢牢地抓住了,比如说这个角色提供了薪水、权威感,却不得不同时接受规约和劳累,离开这个角色很难取得别的能满足自己期待的身份。比如一些公务员人到中年混迹基层上升无资源,又不敢辞职转行,就只好捧住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饭碗了。
    有些照顾者,一方面迷恋作为一个照顾角色的荣誉感和权威,同时又想借由这个照顾工作去满足个人的利益,于是他就会试图兼顾这个附体的照顾者原型和抗拒的自我,从而转型为控制者。比如说一些所谓的人民公仆,说好的为人民服务呢?倒也没有放手,继续干着,但腾出一只手来贪污受贿。这样他就特别需要控制,以免东窗事发。这就是这些年来国家维稳费用居高不下的秘密。体制改革到位,反腐进行到底,维稳成本自然就下降了。
    今天关于照顾者这个话题,就先说到这儿。欢迎大家继续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华人街

法国公司:Sinocom sarl
地址:47 Rue de Turbigo,
75003 Paris,France
联系电话:(0033)-(0)144610523
意大利分公司:Sinocom Italia Srl
地址:Via Niccolini 29,
20154 Milano, Italia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扫描苹果APP

扫描安卓APP

QQ|Archiver|手机版|华人街 huarenjie.com

GMT+1, 2024-11-26 21:21 , Processed in 0.055382 second(s), Total 7, Slave 5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管理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