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街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人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法国有这样一个公益组织,20年来一直面向中国广西、贵州少数民族儿童传递爱心,累计资助了大约1.2万名少数民族儿童接受教育,牵起相隔万里的异国“亲情”。 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中国色彩”。
受助儿童给“中国色彩”“父母”们的信件。新华社记者韩茜摄 “中国色彩”通过个人捐助和企业捐助帮助少数民族儿童就学。在受助学生中,超过8成为女童。根据其官网的数据,目前注册的慈善企业有30余家,慈善人士2000余人。 今年78岁的若赛特·佐霖就是其中一位慈善人士。
若赛特·佐霖(右)与她的中国“女儿”。新华社记者韩茜摄 佐霖2006年成为“中国色彩”的志愿服务者,并从2008年起担任协会在法国罗讷-阿尔卑斯大区的负责人。除了个人资助一名苗族少女,她还负责管理该大区慈善人士和企业对100余名少数民族儿童的资助事宜,成为她们共同的法国“妈妈”。 结缘 在位于法国里昂市郊外的家里,佐霖讲述了自己与中国“女儿”们的故事。 上世纪60年代,她跟随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的丈夫、带着一双年幼儿女在中国度过了3年。 “我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情感,让我更想帮助这些少数民族儿童。”
佐霖家中的中国装饰。新华社记者韩茜摄 多年书信来往后,2010年,她在一路舟车劳顿后,第一次见到她所资助的苗族“女儿”。
佐霖在中国广西与当地人合影。新华社记者韩茜摄 “第一次见到她时,我们都很激动,我把给她写的信亲手交给了她。”看着照片上身穿蓝色校服的小姑娘,佐霖眼里充满慈爱。 让佐霖深感骄傲的是,“女儿”现在已经在职业学校就读了。 发展 “中国色彩”主要有三项工作,一是资助少数民族儿童就学,目前以侗族、苗族、瑶族为主;二是帮助改善当地教学条件,包括资助兴建校舍等;三是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以及在法国的传播。
佐霖为“中国色彩”制作的相册和资料。新华社记者韩茜摄 佐霖精心制作和留存了大量资料。她记录了为辖区内慈善人士组织的4次赴华旅行,保留了与孩子们每一封信件的原件和复印件,还将与孩子们交流的点点滴滴附上图片,制作成一本本小文集。 最令人感动的是,为了追踪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佐霖制作了厚厚一本档案册,包括了100多名孩子详细信息和联系方式。
佐霖和她制作的受助女孩档案册。新华社记者韩茜摄 为了方便法国慈善人士与资助的孩子们联系,她在中国朋友的帮助下,上网找到了全部受助女孩所在村落的邮政编码。语言不通,其困难可想而知。 “这样法国‘父母’想给他们的中国‘孩子’写信时,就可以直接寄达,不需要再中转了。他们之间沟通顺畅,这很重要。” 传承 佐霖还讲述了她与另外一位苗族“女儿”的故事。通过“中国色彩”牵线搭桥,这个女孩受到企业资助,从广西苗族山区到南宁求学,最后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完成学业。
受助女孩的资料册。新华社记者韩茜摄 “第一次见到她时,就觉得我们已经认识了很久。她与我分享自己的所有故事。” 这个女孩如今也成了“中国色彩”的志愿者。她把自己挣来的第一份工资捐助给了协会,帮助家乡女童,希望她们也拥有和自己一样的未来。
分类详细的受助儿童档案册。新华社记者韩茜摄 爱的种子一经播撒,便会开枝散叶,绵延生机。 来源: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