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操作将在您下回登录时自动记录您的这次国家选择。如需重新切换,可通过切换国家完成。
查看: 2857|回复: 15

[闲谈] 利比亚战事与法国未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23 11:15:34 | 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街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人街。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先说茉莉花革命,
再说利比亚内乱,
顺说联合国禁飞,
连说法兰西出头,
后说欧罗巴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3 11:15:43 | 看全部
本帖最后由 红塔山 于 2011-3-23 11:24 编辑

茉莉花革命

神马叫‘茉莉花’革命?
2010年年底至2011年年初,非洲国家突尼斯发生了要求总统本-阿里下台的持续抗议活动,并演变为持续骚乱。总统本·阿里被迫选择离开突尼斯,前往沙特避难。总理加努希出任临时总统。在阿拉伯国家,这是第一次一个政权因民众抗议而倒台。茉莉花是突尼斯国花,这次政权更迭也被称为“茉莉花革命”。


目录
事件概况 主要原因 国际评价 事件影响 连锁效应
展开


编辑本段事件概况  1、2010年12月17日,突尼   
支持茉莉花革命的群众在南特的街头示威抗议

南部地区西迪布吉德一名26岁的街头小贩遭到城市警察的粗暴对待,该青年大学研究生毕业,但因经济不景气无法找到工作,在家庭经济负担的重压下,无奈做起小贩。在遭到粗暴对待后,该青年自焚抗议,因伤势太重,不治身亡。这名青年的过世,在激起突尼斯人同情心的同时,也激起了突尼斯人长期以来潜藏的对失业率高涨、物价上涨以及政府腐败的怒火。
  2、事后当地居民与突尼斯国民卫队发生冲突,冲突进而蔓延到全国多处,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社会骚乱,并造成多人伤亡。最终,在小贩自焚后的第29天,总统本·阿里不得不放弃这个自己统治了23年的国家,在2011年1月14日深夜飞往沙特
  3、当日总理加努希宣布根据宪法接管总统职权并举行了就职宣誓,但戏剧性的是,2011年1月15日,突尼斯宪法委员会认为加努希总理继任共和国总统违反宪法,应由众议长福阿德·迈巴扎从15日起代行总统职权,并最迟在60天之内举行大选。
  4、尽管过渡政府已经形成,但目前在首都突尼斯市仍然充满着恐慌和不确定性,当地的人们开始囤积食物和其他日常生活用品,恐慌无处不在。突尼斯的局势不是很明朗,关键要看现在这个临时政府能不能稳定状态。据介绍,现在有军队在街上维持秩序,街上行人非常少,市场等公共场所都已经关门,目前权力仍然在旧的社会和政治体制掌权人手中,但是突尼斯人并不希望他们的革命止于本·阿里的流亡以及其23年独裁统治的崩溃。[1]
编辑本段主要原因     
本·阿里

本·阿里于1987年发动不流血政变推翻前总统哈比卜·布尔吉巴上台,此后他在1994年、1999年、2004年和2009年四次连任突尼斯总统。从1987年起的大约2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平均以接近5%的速度增长。然而2008年的金融海啸导致旅游业走下坡,失业率上升。在2010年的调查报告指出,突尼斯的经济增长率为3.8%,但失业率达14%,其中又有30%是年轻人,另有报道指青年失业率可能高达52%。
  此外,通货膨胀、政治腐败、言论缺乏自由及生活条件不佳也是造成此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
  除了上述的民生问题之外,还有一些原因来自于互联网。之前维基解密揭露2009年6月的美国外交电文,内容为引述当时美国驻突尼斯大使Robert Godec的报告,指出本·阿里家族及其兄弟手足与掌管该国经济的一名黑道份子勾结,并指第一夫人勒伊拉泽鲁·本·阿里(ليلىبنعلي)靠兴建贵族学校赚取利益。揭露外交电文后加深了民众对于政府不满的情绪,而这起揭露事件也成为骚乱爆发的重要导火线之一。
  1、政府腐化和经济危机是主因,1987年本·阿里和美国总统奥巴马一样,以“改变”为口号开始执政,此后,他四次连选连任突尼斯总统,执政至今。
  2、本·阿里已经执政了23年,突尼斯这些年来政治体制僵化,2002年   
示威者对穆罕默德·蒙阿西表示敬意

推动了所谓的宪法修正案,在他长期个人执政下,突尼斯的个人自由和新闻封锁也比较严重。在突尼斯,名义上允许反对党存在,但是实际上是本·阿里长期执政。他任人唯亲的现象比较严重,其女婿在国内的口碑就非常不好。人民生活还很艰难的时候,经常大搞宴会,腐败严重。
  3、该事件也反映了经济危机对突尼斯的冲击。突尼斯经济主要依靠鲜花、日用品和磷酸盐的出口,以及旅游业和侨汇。金融危机爆发后,对这几项的打击非常大,失业率很高,尤其是大学生等高学历人群的失业情况严重。根据突尼斯政府公布的数据,2009年突尼斯失业率达到14%。
  4、本·阿里本人也很重视教育,培养了很多人,但是没有这种就业的市场,反而造成了潜在的问题。
  5、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政府处理不当,发生事件以后,突尼斯政府先捂,再瞒,并且采用硬的方法镇压。相关组织也发表讲话认为本·阿里政府使用武力过度。不但没有解决矛盾,还激化了矛盾。[2]
编辑本段国际评价  1、这次剧变被一些国际传媒、尤其是美国传媒和网络人士称为“茉莉花革命”,突尼斯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年轻人对现实的失望和对前途感到渺茫,引发了社会对政治上层腐败、本·阿里23年的恋战和高压统治的强烈不满,加上该国互联网的普及,让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社会不幸,最终成为压垮本·阿里政权的最后一根稻草。   
抗议民众

2、事情当然不像看上去这么简单:街头抗争仅仅是本·阿里下台的一个引子,真正让他不得不走人的是执政团队内部借民怨发起的权力挑战,最先宣布成为代总统的是他的总理加努希,随后通过宪法委员会取而代之的,则是另一位体制内人物议长迈巴扎。
  3、由于本·阿里的高压统治,突尼斯国内的反对党派势力薄弱,且四分五裂,此次街头运动和他们实际上并无多大关系。对于反对派而言,能否在60天的短短时间内完成整合,并将反对党的政治力量和街头运动的能量凝为一体,将是对他们的最大挑战。同样,选择接受挑战还是继续留在街头抗争、彻底改变突尼斯的政治游戏规则,是一个棘手的选项,一旦选择不当,反对派内部同样可能发生分化。
编辑本段事件影响  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在北非中东阿拉伯专制国家蔓延,2011年1月18日,又有两名埃及人仿效掀起突尼斯革命的失业青年自焚,连同1月17日的已经是三起;邻国毛里塔尼亚阿尔及利亚前天也发生5起自焚事件。
  埃及安全人员说,一名25岁无业男子在亚历山大港自焚,蒙受第三度烧伤。据调查,他患有精神病。此外,另一名男子在开罗的总理公署外自焚,安全人员迅速地把他身上的火扑灭。在突尼斯爆发人民革命后,埃及、约旦、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已被视为接下来最有可能面临人民起义的国家。
  经营一家小餐馆的50岁埃及男子阿卜杜周一在国会大楼前,将汽油浇到全身自焚,抗议政府的面包政策,他过后被送院治疗。埃及当局禁止店主购买政府补贴面包,店主若购买必须付原价5倍的价格。
  埃及3名部长迅速淡化此事的影响。卫生部长哈腾表示,阿卜杜自焚是“行政问题”。在埃及的8000万人口中,有接近一半人士生活在贫穷线下,每人每天以不足2美元过活,人民长期生活困苦,积怨日深。
  同一天,在西非毛里塔尼亚,42岁的雅各布也开车到总统府官邸附近的参议院大楼前自焚。在自焚前,他告诉媒体,他对“国家的政局不满及对政府感到愤怒”。
  在阿尔及利亚已至少发生4起自焚事件,全部与因找不到工作和住处有关,各地城镇因高失业率和粮价飙涨暴动频传,造成两人丧生,数十人受伤,与突尼斯的情况如出一辙。[3]
编辑本段连锁效应  突尼斯的革命已在阿拉伯世界掀起涟漪效应,多个国家的民众近日纷纷走上街头,抗议独裁、贪腐,要求民主,需要政经改革的浪潮风起云涌。 埃及  ·   
埃及万人集会
[4]

 一个描绘埃及总统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受到突尼斯的骨牌效应影响的政治漫画。由卡洛斯·拉特福(Carlos Latuff)所绘
  突尼斯示威游行活动在埃及获得了广大回响。一名餐馆老板阿卜杜·阿卜杜勒·蒙姆·杰法在街头抗议时自焚,而在1月18日则传出两起自焚事件,一起发生在开罗,当事人为一名律师;另一起发生在亚历山大,当事人为一名25岁的失业男子。已经有埃及人在Facebook上的群组呼吁群众在1月25日(即埃及全国警察日)走上街头抗议,而标语是“一起来革命,反对酷刑、贫困、腐败与失业问题”。
  2011年2月11日,在长达十五天的民众抗议后,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宣布辞职。埃及成为阿拉伯地区中第二个因为大规模示威导致政权更迭的国家。 阿尔及利亚  自1992年颁发紧急状态以来,首都阿尔及尔禁止公开示威活动,但本月初,当地年轻人纷纷上街抗议物价高涨,还传出自焚事件。
  · 约旦  2011年1月14日,零星的抗议活动在首都安曼马安卡拉克、赛勒特及伊尔比得等城市发生。工会成员和左派政党呼吁首相萨米尔·里法伊下台。他们高呼反政府的口号,并表示吕费尔是个“懦夫”。而半岛电视台亦表示,由于粮食价格上涨,所以这场抗议可能会持续数周。
  1月21日,共有5000人在安曼街头示威抗议,是约旦2011年规模最大的一起群众抗议事件。在群众日益增加的压力下,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于2月1日决定宣布撤换首相萨米尔·里法伊,任命前首相兼前军方将领马鲁夫·巴希特筹组新政府。
  · 苏丹  在正在进行独立公投的苏丹地区,有人呼吁效法突尼斯发动政变,以抗议并推翻政府。一名25岁男子自焚,于周三伤重不治。人民普遍对经济和政治不满,近几周在北部地区发起零星示威。
  · 阿曼  2011年1月17日,约200人示威抗议高物价和政府贪污,这在阿曼非常罕见。
  · 毛里塔尼亚  2011年1月22日,1男子因“对国家政局和政府不满”,在反政府示威活动上引火自焚,不治身亡。
  · 摩洛哥  2011年1月21日,3名男子引火自焚,周二又有1男子自焚。
  · 也门  2011年1月18日,沙那大学爆发声援突尼斯的百人示威。本周四,千人示威要在位30多年的总统萨利赫下台。至今已有4人自焚,1人不治。[5]自2011年1月起,示威游行抗议事件也在也门许多的大小城镇中发生。骚乱起因于民众要求政府修改宪法,以改善经济与失业的问题,但最初政府回绝了这项建议。不过在随时间增加的民众压力下,执政32年的也门总统阿里·阿卜杜拉·萨利赫已决定在2013年任期届满后不再连任。

评分

参与人数 1铜币 +2 收起 理由
红烧白开水 + 2 感谢分享^_^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3 11:15:54 | 看全部
本帖最后由 红塔山 于 2011-3-23 16:32 编辑

利比亚内乱

利比亚在哪?

border=0 />

利比亚概况:

利比亚简介  

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The Great Socialist People's Libyan Arab Jamahiriya)简称利比亚,虽然是北非的一个国家,却靠近北美洲美国、西欧和亚洲的中东、西亚、南亚、东南亚、东亚之间的海运线的必经之路--地中海航路中间,是中东石油运到西欧、美国的必经之路,油轮运输必经之地,东接有苏伊士运河扼欧、亚、非三洲交通枢纽的埃及,利比亚还是石油盛产国,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位於地中海南岸,与埃及、苏丹、乍得、尼日尔、阿尔及利亚跟突尼西亚相邻。除沿海地区及南部山区外,利国大部分均为沙漠。利比亚是非洲石油储量最大的国家,但由于缺乏勘探,一半以上的油田都未经开采。利比亚战略位置重要,并为产石油国,曾使它成为欧洲各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但因该国政府反对西方霸权主义,使其在政治上被西方国家排斥。自“9·11”事件以来,卡扎菲一改与英美对抗的强硬立场,宣布自愿放弃研制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接受国际社会的核查。对于美国发动的反恐,卡扎菲除主动加入反恐阵营给予支持外,还对利比亚境内的基地组织采取了严厉的打击措施。从2003年起,利比亚积极与欧美各国改善关系,也达成许多的重大共识,目前联合国对利国的制裁已经解除。
自然地理      利比亚地图
面积1759540平方公里。位于非洲北部。东部与埃及交界,东南与苏丹为邻,南部同乍得和尼日尔毗连,西部与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接壤。北部临地中海。海岸线长约1900余公里。全境95%以上地区为沙漠和半沙漠。大部分地区是平均海拔500米的低高原,受宽阔低地分割。北部沿海有狭窄平原。荒漠与半荒漠占总面积90%以上;西北部与南部多砾漠、石漠;其余为沙漠,间有绿洲。境内无常年性河流和湖泊。井泉分布较广,为主要水源。

气候  北部沿海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冬暖多雨,夏热干燥,1月平均气温12℃,8月平均气温26℃;夏季常受来自南部撒哈拉沙漠干热风(当地称“吉卜利”风)的侵害,气温可高达50℃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为100—600毫米。内陆广大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干热少雨,季节和昼夜温差均较大,1月15℃左右,7月32℃以上;年平均降水量100毫米以下;中部的塞卜哈是世界上最干燥地区。的黎波里1月气温8—16℃,8月22—30℃。
人口  650万,主要是阿拉伯人(约占83.8%),其他为柏柏尔人。绝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穆斯林占97%。阿拉伯语为国语,在主要城市也讲英语意大利语
  严格遵循伊斯兰教传统的利比亚大多数妇女都习惯披戴头巾出门。

首都  的黎波里(Tripoli),人口:175万 2006年)。的黎波里是利比亚最大港口,位于国境西北部,濒临地中海南岸,自古便是重要贸易中心和战略要地的黎波里作为城市名称,有着一段漫长的历史。的黎波里是一座拥有27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公元前7世纪,腓尼基人在北非地中海沿岸建立起3座城市,这就是奥萨、布雷撒和莱普蒂斯,统称为“的黎波里斯”。公元365年,地中海地区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特大地震,3座古城中的布雷撒和莱普蒂斯在这次地震中被彻底毁灭,唯有奥萨古城幸免于难,虽然遭到相当程度的破坏,但整座城市还是存在,历经沧桑,发展成为今天的的黎波里市。

行政区划  1990年利比亚重新划分行政区域,将原来的13省合并为7个省,下设42个地区。各省名称如下:沙拉拉、巴延奥卢、五点、锡尔特湾、的黎波里、绿山、西山。
  1998年,利比亚全国划分成26个人民省。
  2002年增至28个人民省及两个地区。

经济  应该为非洲最发达国家之一,利比亚2009年统计数据2008年人均GDP为16114美元,为非洲最高!北非重要的石油生产国,石油是它的经济命脉和主要支柱。经济原以农牧业为主。1961年以来迅速成为世界重要石油生产与输出国之一。石油生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70%,石油出口占出口总值的95%以上,还出口铁矿石、花生、皮革等,进口 塞卜拉泰考古遗址内的大剧院遗址
以机器设备、车辆、粮食为大宗。除石油外,天然气储量也较多,其它资源有铁、钾、锰、磷酸盐、铜等。1985年石油探明储量29.18亿吨,产油5000余万吨,已探明天然气储量6053亿立方米。主要工业部门是石油开采、炼油,还有食品加工、石化、化工、建材、发电、采矿、纺织业等。铁、锰、铜、锡、铝土、磷灰石、钾盐等矿藏尚少开发。可耕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粮食不能自给,大量靠进口。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花生、柑桔、橄榄、烟草、椰枣、蔬菜等。畜牧业在农业中占重要地位。牧民和半牧民占农业人口一半以上。货币名称:第纳尔。境内运输以公路与管道为主。有1800公里长的现代化沿海公路,5000余公里的能源运输管线和5个油港。

资源  利比亚(Libya)是主要的石油出口国之一。
  利比亚1955年颁布国家石油法,并开始石油勘探。1959年发现了第一批油田,1961年开始出口原油。2004年,利比亚原油产量达到160万桶/ 日,国内消费约25万桶/日,净出口约134万桶/日(2004年6月恢复对美出口石油),出口占总产量的83.75%。利比亚原油油质好,并且含硫量低,蜡油产率高。
  利比亚油田通过管道网络接至地中海。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拥有7条输油管道,有6个石油储备基地,并还在筹化扩建石油储备和炼油基地。
  利比亚的天然气开发项目尚处起步阶段,主要有萨拉赫、那胡拉、法里格、瓦法等气田,以及在锡尔特盆地发现了135亿立方米的新气田等。
军事  独立后,组建了利比亚皇家军队,1962、1963年先后建立海军和空军。“九·一”革命后,实行义务兵和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服役期2年。1983年2月通过“革命总动员计划”,对全体适龄男女进行军训。1988年8月,卡扎菲宣布取消正规军,将其改编为“民众国卫队”,并在各省建立由省防御委员会领导的“防卫区”(地方部队)。1989年9月宣布成立全国临时总防御委员会(总司令部)。卡扎菲一直任武装部队最高统帅。 三军总兵力6.5万。准军事力量“人民武装”5万人。主要装备来自前苏联陆军3.5万,拥有各种坦克2950辆,装甲车2160辆,各种火炮1690门。编有1个坦克师,38坦克营,2个机械化步兵师,50个机械化步兵营,1个国家警卫旅,41个炮兵营,12个空投突击营,6个地空导弹旅。海军8000人(包括海岸警卫队),装备有潜艇、护卫舰、海防舰艇、驱潜快艇、巡逻艇、水雷舰艇、支持舰艇以及直升机。空军2.2万人(包括防空部队),作战飞机513架,武装直升机54架,教练机89架。编有1个轰炸机中队,9个战斗机中队,7个地面攻击战斗机中队,1个侦察机中队,2个运输机中队。
  1992年4月15日起,安理会748号决议规定禁止同利比亚的一切军事交往和贸易。1999年4月,联合国终止对利制裁后,利开始重新装备部队。
教育  利实行免费教育。15岁以上接受过教育的人口约占人口总数的79%,利现有小学3451所,各类职业中学1150所,总计在校学生为145.555万人,各级学校教师总数为30.3146万人(据2006年公布数字)。
  利比亚高等教育事业归高等教育人民委员会(高教部)管理,各大学和院系也都设有各级人民委员会,负责学校的具体管理。利目前有14所高校,著名大学主要有:最高研究院、的黎波里法塔赫大学、班加西高尔尤努斯大学、宣教学院、石油学院、锡尔特塔赫迪大学、贝达欧麦尔·穆赫塔尔大学、胡姆斯纳赛尔大学、扎维亚四月七日大学等,其中前4所大学有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的资格。截至2005年,利共有大学教师11928名,就读学生254456名,其中研究生2095名,教师学生比为1:21,基本与国际平均水平持平。学生在大学第1年接受全科教育,从第2年开始自主选择各系学习,本科阶段一般为4年,研究生教育一般为2-3年。利具有高等学历人口占总人口的13%。

骚乱:
利比亚骚乱  
  
利比亚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达巴希(右一)

自2011年2月16日以来,利比亚爆发的骚乱及流血事件不断升级,其死亡人数之多、暴力程度之严重。对于该国动乱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由于总统卡扎菲受到近来席卷中东地区的抗议浪潮的影响。但事实上,这个国家正在陷入的分裂还有着深刻的根源。

  利比亚曾经是意大利的殖民地。在意大利殖民统治时期,利比亚由三个自治邦组成。东部地区和班加西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治的。

 美国因素

  美国和卡扎菲政府之间的积怨由来已久。1969年,卡扎菲推翻了亲美的利比亚国王伊德里斯。1970年6月,利比亚宣布收回美国设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附近的军事基地。1980年,美国宣布利比亚为“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关闭了驻利比亚大使馆。1981年,美国海军的飞机击落了两架利比亚飞机,两国断交。1986年,美国总统里根下令停止与利比亚的经济和贸易关系,冻结利比亚在美国的资产。 此后,美利接连发生军事冲突,里根下令空袭利比亚。1988年12月,美国泛美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47客机制造爆炸,机上的259名乘客和地面11人罹难,即洛克比空难,美国认为是两名利比亚情报官员所为(但当事人始终未认罪)。

  美国政府在大败萨达姆之后,在所谓的“战后重建”中越陷越深,从而对卡扎菲采取了怀柔政策。而卡扎菲在威慑和利诱的情况下,也选择了退让。现在,美国已经开始从伊拉克脱身,而且有埃及政变这么好的机会,美国会趁机顺手推动卡扎菲下台。

  核心利益在石油

  美国为什么对中东和北非这么感兴趣?众所周知,核心利益就在于石油。

  利比亚虽然地处非洲,但跟中东有着密切的政治关系,而且本身就是石油出口大国。该地区的任何动荡,都会引起国际油价的大幅波动。

  自埃及动乱发生以来,原油价格大幅攀升,美国原油一度突破100美元关口。在埃及事件发生后,随着该国总统的下台以及政局逐步稳定,油价一度有所回落;但2月中旬动乱开始出现向中东扩散的迹象,油价立即迅速上涨,并在利比亚骚乱开始后,出现向上突破。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卡扎菲在1969年的一场军事政变中掌权后,依靠武力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他还迁都至的黎波里,将利比亚的政治重心向西转移。其政权对东部基本上是不管不顾,尽管利比亚的很多石油财富都在那里。
利比亚骚乱

他还通过定期改组整个政府,使潜在政治对手失去支持基础或威信,从而成功地抑制了其他政治权力中心的生长。作为其伊斯兰革命意识形态招牌的体现,他还在20世纪80年代对全部民营企业实行国有化。

  据利比亚知情者说,卡扎菲自己的部落“卡扎法”(Gadhafa)控制着部分武装部队,他们花费数年时间摧毁了对手“瓦尔法拉”(Warfalla)的基地。瓦尔法拉曾被认为是该国最大的部落联盟,但这已成过去。

  现在,在利比亚的政治忠诚遭受严峻考验之时,很多曾被卡扎菲冷落或压迫的部落都在反对他。瓦尔法拉的几位部落首领日前就曾现身,号召人们推翻卡扎菲。来自利比亚东部的“扎维亚”(Al-Zawiya)部落也在周末加入了示威人群,一位首领曾威胁说,如果卡扎菲继续当权,就要切断至关重要的石油供应。
卡扎菲

事实上,持续的冲突和内战的可能性已经惊扰了全球石油市场,国际油价跃升到两年多以来的最高水平。外电分析称,利比亚动乱将影响整个地中海经济,而作为其前殖民统治者的意大利将首当其冲受到冲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3 11:16:04 | 看全部
本帖最后由 红塔山 于 2011-3-23 16:34 编辑

联合国禁飞

西方势力介入利比亚内战联合国划定禁飞区  新华网联合国3月17日电(记者危玮 顾震球)联合国安理会17日通过决议,决定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并要求有关国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护利比亚平民和平民居住区免受武装袭击的威胁。
  安理会当天上午再次就利比亚局势举行闭门磋商,于美国东部时间下午6时30分左右就法国、黎巴嫩、英国和美国共同提交的决议草案进行表决。表决结果显示,安理会15个理事国中有10个国家投赞成票,中国、俄罗斯两个常任理事国以及印度、德国和巴西三个非常任理事国投了弃权票。
  根据《联合国宪章》规定,一个决议案在获得9票赞成,且没有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投反对票的情况下即可获得通过。
  决议要求利比亚冲突双方立即实现停火,全面停止对利比亚平民的一切袭击,呼吁利比亚各方加强努力,推动对话,以寻求一个和平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此外,决议还决定对利比亚实施比第1970号决议更为强硬的武器禁运和财产冻结等制裁措施,其中包括冻结利比亚中央银行和利比亚全国石油公司等利比亚实体的财产。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保东当天在安理会通过有关利比亚局势决议后的解释性发言中说,中国一贯反对在国际关系中使用武力。在安理会第1973号决议磋商过程中,中方和其他一些安理会成员提出了一些具体问题。但遗憾的是,不少问题没有得到澄清和回答。因此,中国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
  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丘尔金说,俄罗斯和其他安理会成员所关切的一系列问题都没有获得解答,决议所包含的条款可能会引发大规模军事干涉。
  新华网快讯:利比亚外长穆萨·库萨18日宣布,利比亚接受联合国有关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的决议,立即停火并停止所有军事行动。
  库萨当天在首都的黎波里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利比亚已得悉决议内容。作为联合国成员,利比亚将根据《联合国宪章》第25项条款,承诺恪守安理会决议,决定立即停火并停止所有军事行动。
  库萨同时强调,利比亚重视保护平民安全、向他们提供人道主义援助,重视尊重人权,遵守国际法,并采取一切措施保护在利外国人安全。他说,利比亚致力于继续推动国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利比亚民众。
  库萨表示,利比亚对安理会决议以及对包括设立禁飞区在内的针对利比亚的严厉举措深表遗憾,这加重了利比亚人民的灾难,给他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了消极影响。冻结利比亚海外资产的措施也给利比亚人民带来损害,同时使政府无法继续对利比亚人民承担所负有的责任。
  库萨说,利比亚对决议中允许使用武力和动用军舰的内容表示疑问。他说,这是对《联合国宪章》第42项条款的公然违背,也是对利比亚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侵犯。
  他还表示,希望国际社会有关方面到利比亚进行实地调查,以了解真相。 北约部分成员国空袭利比亚  巴黎会议决定对卡扎菲采取军事行动
  北京时间3月19日晚,旨在落实联合国安理会关于利比亚决议的国际峰会19日在法国巴黎举行。阿拉伯国家联盟和欧盟的负责人以及多个支持落实安理会决议国家的领导人与会。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也出席了此次峰会。会议结束后,法国总统萨科奇称,与会各方决定力促安理会决议得以贯彻,敦促卡扎菲立刻停火。若卡扎菲未能履行决议,将采取包括军事手段在内的一切方式。根据联合国1973号协议,北约将利比亚东部城市班加西周围长150公里,宽100公里的区域定为“禁飞区”。
  20架法国战机进行了首次空中打击
  就在会议举行期间,包括8架“阵风”、12架“幻影2000”在内的法国战斗机进入了利比亚领空,并对卡扎菲军队的地面目标进行了首次空中打击。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称,法国战机摧毁了卡扎菲军队的4辆坦克,但法国方面未有确认消息。
  英国与加拿大军队也参与这次军事行动
  与此同时,英军2架狂风战斗机从本土基地起飞,预计飞往地中海沿岸的北约空军基地。丹麦空军6架F-16、加拿大空军6架CF-18战斗机也正向地中海沿岸的北约空军基地进行集结。
  美军非洲司令部主导第二次空中打击
  在3月20日凌晨,美军向利比亚发射了110多枚战斧巡航导弹,打击利比亚境内20多个目标,主要是卡扎菲军队的地面防空设施。美军高官称,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加拿大将对利比亚沿海发动打击,主要轰炸利比亚的防空阵地,尤其在的黎波里和马斯拉塔周边的设施。该行动将在美军非洲司令部的指挥下进行。法国战机则对卡扎菲军队发起了4轮攻击,摧毁了大量的坦克和装甲车。
  利比亚国家电视台称联军轰炸了首都的黎波里、班加西等城市的数个地方,包括的黎波里郊区的一所医院,造成平民伤亡;也有一架法军飞机被击落。
  空袭首先造成平民伤亡
  美国海军19日深夜通过其部署在地中海上多艘军舰,向利比亚北部部署的防空系统发动导弹攻击。据利比亚电视台发布的新闻称,北约国家发动的空袭行动击中了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市内平民区。
  法国空军战机19日晚间对向围困班加西的利比亚政府军坦克部队发功攻击,成为第一个向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麾下地面部队发动空袭的西方国家。美国用“战斧”式导弹摧毁利比亚防空系统的行动意在确保西方能有效维持“禁飞区”。
  美军非洲司令部司令卡特·哈姆在21日说,联军在利比亚建立的禁飞区将继续扩大,将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包括在内。禁飞区扩大的同时,联军飞机的飞行次数可能逐渐减少。 哈姆当天在德国斯图加特附近的非洲司令部与美国五角大楼一个新闻发布会连线。他说,利比亚上空的禁飞区将很快达到方圆1000公里左右,把的黎波里包括在内。随着禁飞区的扩大,在利比亚执行人道主义救援任务变得可行。
  哈姆说,联军当天向利比亚的导弹阵地、指挥所和防空阵地发射了12枚巡航导弹。
  哈姆说,当天联军总共出动七八十架次飞机在利比亚执行禁飞任务。他说,这其中超过一半由非美军军机完成。他认为,联军飞机飞行的次数将逐渐减少,美军也不用长时间负担军事行动的指挥任务。
  一名北约外交官员则表示,北约最高决策机构北大西洋理事会(北约理事会)已经在22日就出动成员国的海军力量,对利比亚实施武器禁运事宜达成一致。 联合国通过的武器禁运决议将从利比亚各港口开始实施。北约将出动已经由英、法等国集结在地中海地区的军舰,对武器运输进行干预。
  此前北约28个成员国的代表20日没有对作为整体军事打击利比亚达成一致。北约成员国代表同意加入与执行联合国利比亚武器禁运决议相关的行动,但拒绝作为整体参加与执行禁飞区决议相关的军事行动。
  北约作为整体行动需获所有成员国同意,美国、法国、英国等北约成员已以个体身份参与军事打击利比亚的行动,土耳其代表则对军事干预利比亚投了反对票。 卡扎菲发表讲话  卡扎菲说,法轰炸利比亚其实是殖民主义对非洲的侵犯,如果世界继续对利比亚疯狂,利比亚也会以疯狂对待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3 11:16:16 | 看全部
本帖最后由 红塔山 于 2011-3-23 17:40 编辑

法兰西出头

经过前面一段的背景知识补充,我们下面可以讲利比亚战火对法国的影响了。

先说法国为什么出头:

第一美国不能出头
              美国为什么不能出头呢?
              首先是实力问题,美国的实力是能同时应付两场半战争,目前阿富汗与伊拉克两场战争,美国已经深深地陷入泥潭,拔不出来腿打第三场战争。什么叫半场战争,就是辅助一方打,现在是法国牵头,美国敲鼓。
              其次是道义问题,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去年刚刚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和平奖得主,主动发动战争,道义上说不过去。
              再次是政治问题,美国已经在阿拉伯、穆斯林地区沾染了太多的鲜血,不管是阿拉伯人还是穆斯林教徒,都有很强的反美情绪,奥巴马上台伊始就承诺过,今后不与阿拉伯为敌。现在不管美国帮反对派打卡扎菲,还是帮卡扎菲镇压反对派,都是杀阿拉伯人,容易激起民族矛盾,使得美国今后在阿拉伯地区更难取得支持。

第二老萨要捞资本
              老萨任期将满,盘点任内政绩,内政乏善可陈!急需外交加分!高卢民族好面子,崇拜英雄,比如拿破仑,比如戴高乐。谁能在海外用兵上让高卢雄鸡扬眉吐气,国内失点业、物价上点涨、泼皮捣点乱、工人罢点工、……等等吧,都不是问题!
              老萨真是有勇有谋的,算是个人才。法国人口、经济实力不如德国,政治实力与英国相当,随着两德统一,英国入盟,欧盟东扩,尤其是欧盟东扩,都是在德国边上扩张,是传统的德国经济辐射圈,法国影响力小得多。法国在欧盟中相对实力越来越下降。当年建欧盟,用什么一个声音说话,说白了,就是战后,法国实力降低,欧洲主要列强实力减弱,单独不足以与美苏中等大国抗衡,怎么办?精明的戴高乐想出一个点子,‘股份公司’!!!就是说,自己资本小,没关系,成立个股份公司,只要能当上董事长,控制了股份公司的资本,资本就比自己原来的大了。甭管所有权在不在自己手里,使用权在自己手里,这钱就相当于是我的。当初法国是二战战胜国,联合国五常,老戴横竖挡着英国加入,在欧盟原始六国里,法国稳稳地坐上了董事长的位置,当时多风光!蓬皮杜是个职业经理人,没有董事长的气度和战略眼光,傻傻的放进来英国。呆呆的戈尔巴乔夫又支持两德统一,如今在欧盟里,随着德国崛起、英国分权,法国的董事长位置要不保了。精明的老萨灵机一动,搞什么地中海联盟!地中海沿岸,法国是无可争议的老大!用在A股份公司的钱,控制B股份公司,再用B股份公司入股A股份公司,这就是所谓的‘交叉持股’!!!律师出身的老萨果然精明过人!!!

              老萨算得准,美国能同时打两场半战争,两场正打着,什么叫‘半场’?就是辅助别人打嘛!趁着英国没看明白,老萨赶紧出兵,硬拉美国下水!!!好家伙,连清除利比亚的防空系统,都是美国的战斧巡航导弹完成的,法国人一发导弹不发,光几架飞机就把面子赚得足足的。不花钱又赚面子,这种事,哪能找到?

法国怎么敢打利比亚?

这个话题有意思。

第一,利比亚是小国,好欺负。人口六百万,还没有巴黎多,也就是个里昂的规模。
第二,利比亚人口集中分布在北部沿海,方便集中处理。
第三,利比亚是沙漠,不像阿富汗和伊拉克有山地,沙漠最适合空中打击。
第四,利比亚是一块飞地,周边没有中、俄等大国接壤支持,不容易获得外援。
第五,卡扎菲太有个性,在阿拉伯世界是曲高和寡,想打他的人多着呢。

打架要挑选软柿子捏!打阿富汗、打伊拉克,明摆着不好捏,他不动手!
伊朗、北韩喊得欢,但有刺,不好惹,他不碰!

利比亚就是软柿子,又肥又软还没刺,离他又近!
像英国当年打马岛海战,绕半个地球作战,劳民伤财,费力不讨好,法国不干,就在自家门口打。
飞机从本土起飞去轰炸,中间还不用空中加油,就能轰炸利比亚。
就这样,还是美国用战斧巡航导弹扫除的利比亚防空体系。
本来就是高射炮打蚊子,法国又像模像样地派去了戴高乐号航空母舰!!!
人家美国打海湾战争,是距离本土远,飞机需要从近岸作战平台起飞,才用的航母!
谁见过美国打墨西哥还上航母了?
但是法国打利比亚,是高射炮打蚊子,打死蚊子不是目标,关键是让看客知道,哥有高射炮!!!

哎呀,二战的战绩我就不说了!当时学蒋介石,成立俩政府,一个支持德意日,一个支持英美苏。不管谁赢,法国都是战胜国!二战之后,阿尔及利亚,法国的一个‘省’!!!从来不是摩洛哥或突尼斯那样的附属国,竟然几个民兵就独立了!!!
利比亚比阿尔及利亚弱,又试试刀是否锋利!
我劝老萨,是男人就得这样:刀兵不可轻动!
但是只要动,就要倾注全力,不胜不休!!!


你要是打不赢,改天卡扎菲喘过气来,不用说导弹那先进玩意,就是几个人弹,也能叫你千夫所指、后世痛骂!
早期希拉克总统,高瞻远瞩,不瞎掺和事,所以伦敦爆炸、马德里爆炸,巴黎安然无恙!
现在战火又起来了,不管美国帮不帮你,德国出不出钱,你自己,就是脱了裤子当当,也得速战速决地打赢,否则丢人现眼不说,还遗患无穷!!!你让人民逛街还提心吊胆,担心恐怖袭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3 11:16:23 | 看全部
本帖最后由 红塔山 于 2011-3-23 17:38 编辑

欧罗巴未来

外部:经济危机,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低,中国和欧盟是两颗新兴的明星,如日中天!
内部:德国复兴,在这核武匀势,改拼经济的年代,德国已经是欧盟的第一大股东,当董事长是迟早的事儿!
这回打利比亚,人家不就不掺和吗!你说要把指挥权交给北约,德国马上就撤出所有北约地中海任务。德国人猴精的,会给你出钱打架?你以为是日本跟美国呢?
这一仗,你打,打赢了,还能实现战略目标,提升实力。打输了,劳民伤财,软硬实力都要减分!在欧盟中,就是你自己自作自受,加速退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3 11:16:33 | 看全部
本帖最后由 红塔山 于 2011-3-23 17:50 编辑

地中海前途

地中海沿岸,你先掂量一下,你有多少实力,能说了算吗?
历史上,你最强大的时期,有控制过地中海吗?罗马帝国有过,但不是高卢帝国。

地中海的南岸是北非。先说北非,阿拉伯世界很有意思,有西亚和北非两块儿。西亚,就是波斯湾沿岸,都是产油国,富得流油;北非,基本是贫油国,穷的要命!不幸的是还有撒哈拉沙漠,让比如埃及,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都在河岸绿洲生活。其它国家,大部分只在沿海生活。
这地方,人多,又穷,土地还是沙漠,贫瘠得要命,你就是占了,你用什么养活这些等着吃饭的嘴?

地中海的北岸是欧洲,西边的西班牙自己也曾经是帝国,现在还跟拉美的西班牙语国家有特殊关系,人家不会依附你,也没工夫搭在地中海事务上。东边的意大利挡在你跟其它国家之间,意大利工业也还可以,比较能适应地中海沿岸的低消费需求。加上又有地理优势,近水楼台,你占不到什么便宜的。土耳其是德国的传统友邦,看看德国前总理科尔的儿媳妇,就知道人家的关系了。希腊等国为求自保,靠的是美国,不是你。以色列是美国的传统盟友,不是你能撬动的。真不知道你来干嘛?钱多得花不完吗?那分给学生啊,把CAF的补助涨一下不行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3 11:17:02 | 看全部
泛大国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3 13:38:27 | 看全部

据说法国面临许多麻烦。联军内部的指挥权问题,意大利暧昧态度,德国的小心翼翼,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观望,。。外部已经乱成一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3 15:22:45 | 看全部
各国都心怀鬼胎,目的不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3 15:33:22 | 看全部
本帖最后由 操盘手 于 2011-3-23 15:36 编辑

无数次的历史经验表明 知识分子领导下的工农联合的革命才是彻底的完整的革命
一般来讲 街头示威式的抗议  最大的抗议结果充其量无非是把A贪腐政权移交到B贪腐政权 这就好比是新瓶装旧酒 阶级矛盾高度对立不可能马上消除 社会治安会更加混乱 族群分化更加严重  民生更加困难 对于一般的平头百姓而言 新瓶装旧酒又能有什么好处呢 徒加成本 所以我认为 既然称之为革命 那就要有个革命的样子 老百姓手中拿起枪的时候 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革命 要不然瞎折腾没有用 所以说毛主席老人家当年领导我们是多么的英明和伟大
非洲的小兄弟还真的得学学   要不然内忧未除  还来外患  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3 15:47:34 | 看全部
期待下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3 16:10:55 | 看全部
红烧白开水 发表于 2011-3-23 15:47
期待下文

别急,听我从长计议,慢慢道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3 17:39:24 | 看全部
帝忙奭 发表于 2011-3-23 13:38
据说法国面临许多麻烦。联军内部的指挥权问题,意大利暧昧态度,德国的小心翼翼,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观望 ...

是滴,法国压不住阵脚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3 19:46:39 | 看全部
英国只是政治上属于欧盟  经济上不是 我觉得应该不属于欧盟 现在英国还使用英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今天早晨包点包子,剩一点面做几个发面糖饼
  • 早晨煮一碗鸡蛋青菜面吃?? 简单有营养?
  • 1.冬天御寒,夏天开胃健脾 ... 2.祛风除湿
  • 早餐金黄的小包子,这一锅含金量谁不想多吃
  • 正宗手工馒头出锅了朋友们开吃了

联系华人街

法国公司:Sinocom sarl
地址:48 Rue de Turbigo,
75003 Paris,France
联系电话:(0033)-(0)144610523
意大利分公司:Sinocom Italia Srl
地址:Via Niccolini 29,
20154 Milano, Italia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扫描苹果APP

扫描安卓APP

QQ|Archiver|手机版|华人街 huarenjie.com

GMT+1, 2025-2-2 14:48 , Processed in 0.078219 second(s), Total 10, Slave 8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管理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