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街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人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喜欢舞文弄墨的人常常会不自禁地冒着诗情文骚,如同冒胃酸一般欲一吐为快。确实,现代诗的天马行空、无拘无束或可一洗五脏六腑里翻腾的诗兴,将骚情倾泄得淋漓至尽。但古人遗留的带着韵脚的那些五言或七言句子总不失时机回荡于脑际,游离于心间,像只怀春的猫挠心不已,不驱离不行。一番摇头晃脑过后,果真也能蹭蹭地蹦出些仿古诗来。通常这么翩然而至的诗踪都非李杜入梦,千古绝唱,而是那什么张打油驾到,油菜花开。有句话叫诗到重吟方见功,说的是古人的律诗绝句大都是几经敲打锤炼而成的,而非一蹴而就。 古人生长的年代就一门学科,即语文,十年制教育下来定将各文体诗格熟烂于心,106部平水韵了然于胸,灞桥别离时信手折柳、拈首小诗应不是问题。问题是古代的教育制度杂乱无章,除了几家全国性的知名学院外都是民间个体户形式的私塾,学子们都是自己投师求学,其教育质量之良莠可想而知了。写诗难,难在写得好,写得对仗工整,既有意境又有创意,这需要先打腹稿,而后静下心来慢慢润色才行。 相信是当时专精一门语文的学子太多了,出口成诗者比比皆是,如不给诗词等高雅科目加高门槛就不能很好区分学子们的等级,科举时不能很好地筛选优秀学子。对各类诗词、文体下套、设限、规范也就成了一种必要手段,比如明清的八股文。律诗的平仄、押韵、对粘说是为了吟咏时的抑扬顿挫,出于美声学的考虑,可何尝又不是诗门深深之门规戒律森严呢?其实没有平仄要求的现代诗歌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铿锵有力的,而且其形式、主题更像是匹脱缰野马,驰骋万里。诗词歌赋说白了要避用生僻拗口的词语,以免写成绕口令似的拗得令人不忍卒读。 古诗分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顾名思义离我们更近,但也更有规范,难度也更高,像律诗、绝句都是,现代人自然模仿得也较多。并不是说现代人智慧更高了,文字功底更深了,应该是近体诗更有迹可循,更有挑战性。 现代人写近体诗一般都根据【诗韵新编】里的十八韵部来创作,比起古人用的平水韵来已宽松许多了,不再因混用什么一东、二冬和六鱼、七虞里的韵脚而被称作‘孤鹤入(出)群格’了,这也是宋人试着放宽用韵规则的一种说法,变相被认可了。 按照一般的近体诗规范,四联八句律诗的末字分别是:平韵,平韵。仄声,平韵。仄声,平韵,仄声,平韵。第一句也可不押韵,末字改为仄声即可。四句的五绝和七绝诗等于八句律诗的一半,上半部或下半部,规矩不变,通常近体诗不论律诗绝句押平韵较多。然后每句诗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规范,如首句诗的第二、四、六字分别是平、仄、平,那么第二句诗的第二、四、六字就是仄、平、仄,这叫‘对’,第三句诗的二、四、六字必须是仄、平、仄,这就叫‘黏’。后面依此类推。 近体诗的规矩远不止于此,还有什么孤平、三平调,三仄脚,特拗,救拗等要注意,孤平是指一句诗里除末字的平韵不算外,不能只剩一个平声字,如:【仄仄平仄仄仄平】就不行。三平调是说一句诗里的后三字不能都是平声调,如:【平平仄仄平平平】也不行。三仄脚是指一句诗里的后三字不能都是仄声,但鉴于唐人的许多诗里都这么干了,就网开一面不深究了。特拗和救拗是说【平起】的五言诗句第一字由平变仄,成了【仄平仄仄平】,或是【仄起】的七言诗句里的第三字变平为仄,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都犯了孤平,就只好将五言的第三字和七言的第五字改调自救,即分别变成【仄平平仄平】和【仄仄仄平平仄平】。 还有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即第二句诗的第三字改用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如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六字用了仄声,对句第无字改平声补救,则成了【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这叫对句相救,都属于救拗。 看来二、四、六字要规范分明的话并非铁板一块,至少五言的第四字和七言的第六字可适当暧昧一下无妨,但每句诗的第二字之平仄是绝对不能更换的,如遇上可人华丽的词藻不禁动了歪心,坏了规矩,那你就是张打油第二。 啰嗦了这么多,相信很多人看厌烦了,其实我自己也写烦了。这近体诗规矩太多,还让不让人写了,脑袋瓜里冒出一句妙句,一对格律却犯规了,照着平仄改来改去,最后面目全非,成了一句庸句。 上面所写只是我的一点心得,也许不全对,还请各位高人指点一二。
|